中新網(wǎng)呼和浩特11月2日電 題:記者手記:筑愛呼和浩特,每一個你都很了不起
中新網(wǎng)記者 張瑋
旅蒙商互市地、絲茶駝路中轉地、昭君出塞目的地、中國向蒙古國及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中心城市……歷史更迭、時代變遷,古老的內蒙古呼和浩特成為不少人的向往之城。
經(jīng)歷了一整個夏天的熱鬧與繁華,秋風起、落葉飛,10月本應迎來大批游客賞秋的黃金季節(jié),卻被隱匿性和傳播力極強的新冠病毒BF.7毒株打破。
無論是留守的城中人,或是勇敢“破毒而入”的“援兵”,每一個了不起的你,在過去的10月,筑起一座愛之城。
每一個“我”--散是滿天星,聚是一團火
9月28日,呼和浩特發(fā)現(xiàn)首例本土確診病例時,我正在外地出差。30日,返程落地后,除了趕上了首輪區(qū)域核酸檢測,我的國慶“小長假”也就此改變計劃,轉戰(zhàn)每日的疫情防控新聞發(fā)布會現(xiàn)場。
“我是一名出租車司機!
“我是運輸車司機!
“我是社區(qū)工作者。”
……
新聞發(fā)布廳所在大樓外是一大片停車場,疫情發(fā)生后,這里被征用搭建起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,同時被“征用”的還有全市600余輛出租車、自愿報名的運輸車司機和志愿者。
每日天空破曉,偌大的停車場里出租車、運輸車出出進進,運送核酸樣本,這些身著防護服的“斜杠大白”們拎著采樣箱穿梭在登記處和實驗室之間,一直到深夜,路燈亮起……
疫情發(fā)生后,已過花甲之年的內蒙古新冠肺炎醫(yī)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孫德俊教授第一時間進駐定點醫(yī)院,入倉診療患者。
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(fā)以來,我便有幸與這位老教授成為“戰(zhàn)友”,精神飽滿是他三年來留給我最深的印象。
“我只想做一名平凡的呼吸科醫(yī)生。”孫德俊教授是位低調且認真的醫(yī)者,而每一場疫情,他總會帶著救治團隊沖在一線。
10月8日,本輪疫情首批確診患者治愈出院。10月10日深夜,孫德俊教授回到隔離酒店接受了我近半個小時的電話專訪,就“確診患者的病程明顯縮短”這一救治特點做了詳細闡釋。
每一個“你”--天很冷,你們很溫暖
“I Love Hohhot”是呼和浩特市內公園里的打卡地標,幾乎每位游客都會與之合影,以示“到此一游”。
這個特殊的10月,有2000多名外地人乘專機、專列來到呼和浩特,但他們的身份不是游客,也沒有時間去打卡。
10月6日起,來自浙江、江蘇、重慶、河北、天津、黑龍江、陜西、廣東的8支醫(yī)療隊,2000余名醫(yī)護人員,千里馳援呼和浩特新冠肺炎救治工作。
作為第一批抵呼的江蘇醫(yī)療隊隊員戴夢雅還記得,她接收的第一位患者僅10個月大,“為了讓孩子媽媽抽空吃口飯,大家一起幫忙哄孩子。”
而天津醫(yī)療隊隊員劉悅則為了緩解患者焦慮,打趣道:“我這是來赴10月的第一場相遇,不香嘛?”
時至今日,各地醫(yī)療隊員們在呼和浩特多則20余天,少則也近半個月,每天早晨的一碗牛奶、一碗奶茶,即是他們在這段秋意乍寒的日子里感受到的來自草原青城的溫暖。
“待疫情過后,我們可以嘗一嘗當?shù)氐拿朗,賞一賞美麗的風景!贬t(yī)療隊員們如是約定著。
沒成想,青城人民早已隔空喊話:“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迎接你們,沒有下馬酒,沒有迎賓曲,呼和浩特欠你們一頓燒麥、羊雜、涮羊肉、手扒羊……疫情過后,回來找我!”
每一個“他(她)”--心存希冀,目有繁星
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措手不及,但每一份看得見的溫暖也讓人心存希冀。
愛人在外地工作,原本計劃利用國慶節(jié)假期回老家安胎的準媽媽楊靜,至今已經(jīng)獨居一個多月。每天早晨,小區(qū)微信群里第一個叫早的不是“請各位居民下樓做核酸檢測”,而是@楊靜:“今天感覺怎么樣?”“需要送菜和水果不?”“有啥情況隨時喊我。”……
懷胎8個多月的楊靜成了小區(qū)里的“熊貓寶寶”,來自鄰居的關心和投喂讓她勇氣倍加。
疫情防控期間,一名“陽性”媽媽誕下“陰性”寶寶。經(jīng)過醫(yī)護人員23個日日夜夜的細心呵護與照顧,10月31日,寶寶順利出院回家。
“目前,孩子吃奶量能達到120毫升,每3個小時吃一次,入院體重是2900克,現(xiàn)在是3900克……”出院時,小家伙的眼睛滴溜溜地轉,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閃耀。
戰(zhàn)“疫”一個多月,呼和浩特有了新變化,11月2日0時起,“無疫小區(qū)”可申請每天每戶可有一人憑出入卡出入小區(qū)一次;低風險區(qū)小區(qū)居民可在小區(qū)內超市、便利店采購生活必需品,到小區(qū)門內取送快遞、外賣;低風險區(qū)的快遞、外賣營業(yè)網(wǎng)點有序放開。
疫情縱然無情,愛卻常駐身邊。相信,所有在沉寂中積蓄的能量,必將會迎來滿目的草長鶯飛、花開似錦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