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內蒙古分社 • 正文
 中新新聞

(身邊的變化)為“寸草不生”開良方 內蒙古東北鄉(xiāng)村鹽堿地破“堿”重生

2024年08月14日 09:41   來源: 中新網

圖為改良后的鹽堿地水稻長勢良好。陳麗紅 攝

  中新網興安盟8月13日電 題:為“寸草不生”開良方 內蒙古東北鄉(xiāng)村鹽堿地破“堿”重生

  中新網記者 張瑋

  夏秋時節(jié),在內蒙古自治區(qū)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(xiāng)白廟子村金柱家庭農場的農田里,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,耳畔不時傳來陣陣鳥鳴。

  讓人難以想象的是,眼前的這片沃野良田曾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。

  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“絕癥”,重度鹽堿地不僅長不出糧食,甚至“寸草不生”。突泉縣太平鄉(xiāng)白廟子村地處典型的沖積平原,降水量小、蒸發(fā)量大,鹽分易在土壤表面積累,大部分土壤含鹽量較高,多年來糧食產量一直不高。

  “過去這片地連草都不長,更別說莊稼了。種一茬,賠一茬!碧峒斑^去,白廟子村村民劉鵬依然很感慨。

  然而,今年測產,這片地將迎來豐收,水稻畝產550公斤。

  鹽堿地咋就變成豐產田?

  記者了解到,近年來,突泉縣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,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(fā)推廣,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(yè)發(fā)展。

  為了充分挖掘鹽堿地潛力,2015年起,金柱家庭農場就對鹽堿地進行平整和改良。農場負責人高金柱和村里的農戶們一起,用了9年的時間,改良農田2100畝,畝產量逐年增加,F(xiàn)在水稻每畝能達到550公斤,玉米每畝達到900公斤。

  “我們采取最好的辦法是把鹽堿地改成水田,用水去洗。把土壤浸泡了以后,用打漿機攪拌,攪拌后停2至3個小時,上面漂的都是堿,把這些堿水放出去,再放水、再攪……每年洗2次!备呓鹬院赖卣f,“如今,部分鹽堿地都能達到噸糧田!

  2023年,金柱家庭農場迎來新機遇,突泉縣實施1萬畝輕中度鹽堿化耕地綜合利用示范項目,確定白廟子村為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之一,由國家水利部牧區(qū)水利科學研究所作為本項目的技術支撐團隊,他們用掌握的多種科學技術成果,“喚醒”鹽堿地這塊寶貴資源。

  “從目前我們取得的實驗數(shù)據(jù)來看,3月到7月土壤pH值下降了0.4,效果顯著!比涨,在金柱家庭農場,國家水利部牧區(qū)水利科學研究所助理工程師李紅芳,正忙著在田間查看玉米長勢。

  突泉縣主要推廣應用秸稈還田、堿性改良劑、脫硫石膏、有機肥、深耕深松等8種改良技術模式。白廟子村建設堿性鈣鎂肥改良示范區(qū)有1800畝,通過這種改良措施,土壤pH值平均降低0.4,全鹽含量減少10%以上,有機質提升0.2%以上,鹽堿化耕地地力顯著提升。

  “現(xiàn)在我們成立了土壤檢測化驗室,每年進行4期土壤檢測,通過檢測土壤缺的營養(yǎng)再給作物補充各種肥料,這樣達到高產!备呓鹬判臐M滿。

  從“改地適種”到“改種適地”,突泉縣治理、利用鹽堿地的思路也逐漸豐富。太平鄉(xiāng)興隆山村通過玉米、高粱、燕麥3種耐鹽堿作物各5個品種選育,篩選培育出適合低度或中度鹽堿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。

  種了30多年莊稼的劉玉海,是村里最早種上高產品種的農戶之一。“最早的品種畝產只有50多公斤,后來種上高產量、耐鹽堿、抗旱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,產量直接翻了七八倍。今年雨水好,豐收在望!

  不僅如此,突泉鎮(zhèn)平原村通過脫硫石膏改良法、追施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成分,增強土壤肥力,也收到了不錯的成效!拔野炎约业耐恋赝泄芙o當?shù)仄G梁農業(yè)機械化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現(xiàn)在從種到收都由合作社管理。通過他們對我家土地進行改良,產量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。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,一年下來多收入十多萬元呢!逼皆遛r民趙德告訴記者。

  把作物選好,措施用好,昔日不毛之地也可以做到養(yǎng)地和用地有機結合。近年來,為了合理利用好鹽堿地,增加可耕地面積,突泉縣組織農業(yè)、水利等方面專家,成立工作組進行技術指導,通過實施土地整治、土壤改良、良種選育、科學管護,進行“改地”“改水”“改種”等系統(tǒng)工程,讓萬余畝重度鹽堿地破“堿”重生。(完)

編輯:劉文華
圖片新聞
  • 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考古發(fā)現(xiàn)遼代陪葬車坑
  • 大興安嶺云海日出美輪美奐 如同夢境
  • “緣起七夕 愛滿青城”交友聯(lián)誼活動在呼舉行
  • 澳門日報:臺胞訪黃河“幾字彎”
  • 那達慕競技場上的“她力量”:閃耀賽場,蓬勃生長
  • 15國僑商代表相聚內蒙古 為發(fā)展凝僑心、匯僑智、聚僑力